2022年7月,我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84.92亿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了稳步推进这个承诺,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并最终在2021年启动上线交易,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抓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过碳的价格信号来实现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是利用市场机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制度创新。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政策强制实行的碳排放权配额,另一类是项目减排量,主要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后者是一种抵消机制。当然,独立的个人也有进入碳交易市场的途径,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以第一类为例,假如某个地区限定100单位的碳排放量,其中A单位拿到15个指标,B分到10单位的指标,剩余的分给了其他单位。到了结算的时候,如果A通过节能技术只排放了10个单位,还有剩余5个单位额度;而B排放了12个单位,比分配的多了2个单位,那么B就需要经由碳排放交易市场,从A手上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这样一来,在碳市场作用之下,一个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节能技术来降低企业能耗,节约运营成本,还能让自己在碳市场交易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甚至小赚一笔。整体而言,这个国家或者地区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排放总量的整体调控。目前我国碳市场由包括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内的7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主导,参与其中的主体包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以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的企业。当下我国建筑能耗较高,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7%,其中建筑运行能耗占23%。在夏热冬暖地区的典型公共建筑中,空调总能耗占比为50%左右;其中制冷站能耗在空调总能耗的占比为80%左右。(注:部分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因此,占据社会总能耗1/3以上的建筑能耗也将是重点关注行业。那么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提升建筑能效,对“双碳”战略的贡献有多大呢?2022年10月25日,2022年度建筑碳中和巡回研讨会(深圳站)在达实大厦举办。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吴延奎在研讨会中表示: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及深圳市住建局相关数据,如果原制冷机房可以通过空调系统改造,让EER(制冷性能系数)从4.0提升至5.4,改造后的中央空调系统累计可减少碳排放147.15万t C02。以达实大厦为例,它是深圳市第一个实现2021年碳中和的绿色建筑。69堂最新网名2024通过自主研发AIoT智能物联网管控平台,EMC007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大厦的能源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大厦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单位面积能耗为85KWh/㎡,比同类建筑节能25%。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大厦的总体碳排放,就是建筑碳中和之路上的第一步。
即使做到这么出色的节能效果,达实大厦在2021年还是产生了4626吨的CO2排放。为履行社会责任,达实通过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购买自愿减排量(CCER)的方式,对去年的建筑排放进行抵消,实现了达实大厦2021年度碳中和。可以预见的是,在“双碳”政策加速落地的当下,碳交易作为市场化节能减排的一大利器将会获得更好发展。而达实也将持续加大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服务到各地建筑楼宇、轨道交通、企业园区等领域,助力社会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